杨文林,kaiyun欧洲杯app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MPA专业硕士点负责人,宁夏社会学学会理事。主要从事公共经济学、行政管理学、经济社会学、管理学、行政管理学学科概论、社会学学科概论等课程的教学。完成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课题项目,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。
2008年至2020年担任kaiyun欧洲杯app行社系系主任的杨文林老师,在父母潜移默化的谆谆教诲下,家中两代人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与责任。他像辛勤朴素的农夫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行社系的原野上;他像海岸边的灯塔,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;他像灵魂的摆渡人,坚守心中挚爱的事业,为迷茫的学生答疑解惑,渡人渡己。
春雨前的和煦微风
“坚金砺所利,玉琢器乃成。”从无到有,从弱到强,是行社系成长历程的写照。“说到学院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的学科发展,起初还是经历了一段很艰难的路。” 杨文林老师感慨道。学院领导和老师一致认为,从行政管理本科到行政管理(社会工作方向)本科,从社会学本科申报成功到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点获批,再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获批,离不开杨文林老师对行社系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努力付出,“我们不曾停止奔跑,因为我们从未忘记来时的路。”怀揣着“身为人师,教书育人”的本心,杨文林老师在kaiyun欧洲杯app行社系坚守了二十五年。“万事开头难”这是公理,更是事实。“学科建设初期,存在着因人设课的情况,导致我们的人才培养缺乏专业性”,他在采访中如是说。他加入之时,正是kaiyun欧洲杯app学科建设的关键时刻。担任学院第二任系主任十二年,他在教学管理的第一线摸爬滚打,为行社系的建设找出路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增强学科的专业性;积极推荐高学历教师,提升师资结构的合理性;批判学习西方先进社科思想,为中国的文化自信注入鲜活动力……在学科建设的大路上,永远都是荆棘与鲜花同在、艰辛与挑战并存,但他从未惧怕,他以前沿的眼光引导学生看待学科前景,以坚定的信念建设“冷门”学科,与学科共成长。
情必近于疾而始其真,才必兼于趣而始化。“进入新时代,国家提出‘五位一体’的战略布局,提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,而公共管理专业就是为政府管理培养专门人才,社会学专业就是为社会建设培养专门人才。”杨老师从宏观层面剖析两个专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振奋。“如今我们学院的行政管理学科和社会学学科已形成本硕博培养体系,师资队伍逐步接近西部一流高校水平,专业研究实力正在稳步提升。” 欣慰的目光承载着他的坚韧不拔。杨文林奋战在行社系、蜕变在行社系,如春雨前的和煦微风,润物无声。
盛夏中的树下阴凉
“敬教劝学,建国之大本;兴贤育才,为政之先务。”杨文林家中两代人薪火相传,倾尽韶华育桃李。他的家族“基因”很早就与教师结缘,更是因为父亲的引导,让他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。“我生命中对我影响最大人的就是我的父亲。”这是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,因为他的朴实无华,更因为他的真诚坦率。采访时骄傲自信的神态可见父亲在他心中的分量。父亲的言传身教体现在兄弟姐妹四人均在教师行列,他口中的父亲是勤俭节约的,过着朴素而简约、纯粹而深刻的生活;他眼中的父亲是眼光长远的,亲戚家的孩子只要需要教育,父亲都会竭尽全力、倾囊相助;他心中的父亲是高大威严的,为他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。
我们并不缺乏种子,而是缺乏播撒种子的人。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生命中有这样一位“恩师”相伴,身为人师的杨文林,又怎会不是“恩师”?他教育事业的成功是不懈拼搏的产物,更是家庭引导的结果。人们都愿在树阴下乘凉,享受炎炎夏日中的一丝阴凉,可他却心甘情愿做一株播散生机的大树,跟随父亲的脚步,向每一位求知青年播撒爱与智慧。他心甘情愿像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家父那样,做一个默默无闻在荒芜的原野播散种子的人。
“父亲从高校教育管理岗位上退了下来,但我们一家人的教育之路不会停下。”是的,当黎明笼罩大地,传承的光辉将照亮世界。从父亲,到兄长,再到自己,杨文林有过彷徨与犹豫,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接过教育的接力棒。纵使烈日悬于头上,也愿俯身坚守阴凉。“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,我欲于群峰之巅俯瞰低矮的沟壑。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,我站在伟人之间藐视平庸的懦夫。”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杨文林走过开拓之路的每一个至暗瞬间,因为,无论他行至何处,身后是家,身后是父亲那坚定信任的嘱托。
深秋中的金黄硕果
“功崇惟志,业广惟勤。”说的是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,信念决定决定事业的成败。一个没有理想和信念的人,就会导致人精神上的“缺钙”。
杨文林老师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化为对教师岗位的无比热爱。“热爱可抵岁月漫长”,这句超凡脱俗的话是对杨文林最恰当的评价。“我发现行社系许多年轻教师都有海外留学经历,这个是我们系教师一定要具备的条件吗?”听到学生的提问,杨文林老师笑着回答道:“确实如此,我们需要更多拥有国际视野的新一代教师来丰盈教师队伍。对学科的认识不能仅限于国内,要杂取百家,只有认识深入了,学科研究的深度也就有了保证。”把自己所有的荣耀、所有的辉煌都放在学科孕育的过程之中,旗帜凛然,天意终究难参,假若结果成瀚,与君共添青石几砖,成败也当笑看。这是他的平和心态、成熟姿态、镇定状态。与其说行社系是他的作品,不如说他是行社系的点睛之笔。
“莫羡三春桃与李,桂花成实向秋荣。”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,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。命运,对勇士低语:你无法抵御风暴。勇士低声回应:我就是风暴。曾经的百废待兴,今天的万事俱备。曾经的寥寥无几,今日的累累硕果。杨文林作为资深系主任,他带领着一代代的勇者,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屈服于命运与挑战,因为他始终相信有挑战的地方就有机遇。行社系在一个个机遇中成长,即使在秋天这个万物萧瑟的季节,也用沉甸甸的果实点缀了天地间的一片金黄。
寒冬中的傲人寒梅
杨文林谈及教育事业,他眼中有光亮,心中有希望。他热爱三尺讲台,敬畏教师使命。教师职业仿佛为他量身打造,“曾经有个学生,是贫困生,他上完我的《西方经济学》,就兴致勃勃地给我看他写的文章……”杨文林骄傲地说,从难登大雅之堂到公开发表论文,从怯弱自卑到勇敢求学,从贫困生到博士生,学生张晓峰的破茧成蝶历程他都看在眼里。学生学术能力停滞不前时,他指导学生如何从零开始,积少成多;学生就业考研犹豫不决时,他鼓励学生深入研究,终将花开。
“这个学生一直跟我保持联系,后来我不带他们年级的课了,他也总来到我办公室跟我讨论学术问题,研究文章写作。”是杨文林老师的真诚打动了张晓峰,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。“他兼职赚来的钱全用来买了学习资料,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”。 杨文林在学生心中如明灯般存在,指引着张晓峰不断向好向上。“我鼓励他出国留学,虽然他英语基础薄弱,但我跟他说:你专业都能学得这么好,学英语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努力,肯定没问题。”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,不足以谈人生。张晓峰经历了学业上的寒冬之后,只身一人出国深造,当他看到傲立雪中的寒梅时,他知道杨老师对他殷切的期望一直在。
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”杨文林是一位护花使者,他是学生前进路上的催化剂,给予学生不断精进的勇气;他是学生前进路上的明灯,照亮学生黯淡迷茫的双眸。也许这就是平凡的教师,也是最美的遇见。多年以前他与教师这份职业相遇,多年以后他的学生张晓峰又巧妙地与教师这份职业邂逅,这是不解之缘,更是命中注定。正如泰戈尔所言:“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,花的事业是甜美的;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,叶是谦逊地、专心地垂着绿荫的。”正是有了叶的托衬与滋养,花才得以绚烂绽放,终收获累累硕果。学成归来,再踏入母校,往事却仍浮现在眼前。当再遇恩师,张晓峰眼中闪烁着泪光,他感激不尽地说道:“老师,谢谢您!若没有您的指教与引领,我这个大山的孩子怕是很难走出来,走向这广阔天地……”欣慰之余,更令杨老师倍感骄傲的是,张晓峰与他选择了同样的道路,毅然决然选择留在高校任教,选择把教育的火种传递下去,做暗夜里的打灯人,做花圃里的园丁匠。万千桃李代代传,星星之火可燎原。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但是在杨文林看来,没有那么高大上,他认为教书育人是人生最幸福的事之一,因为能塑造和改变一个人,教育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与社会价值,那么他自己的价值也得以实现了。
“人才有高下,知物由学。”可见千秋基业,人才为本。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寒冬时分的冬雪必然到来,那傲立风霜的寒梅永远值得期待……
四度春风化绸缪,几番秋雨洗鸿沟。黑发积霜织日月,粉笔无言写春秋。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,一时的工作干劲常人有之,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却凤毛麟角且弥足珍贵。可杨文林老师却永葆教育激情,在自己的岗位上毫不懈怠、不断追求,执着之下难掩一颗热爱教育的赤忱之心。
千川汇海阔,风好正迎帆。杨文林老师在行社系这片沃土上,虽不再年轻却依旧勤勤恳恳、深深扎根,不求名利,奉献己身,他解学生之疑难困惑,为学科建设奔波劳碌,为教育事业竭尽所能、发光发热。他那略显沧桑却依旧坚挺的背影,成了四季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【人物简评】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”杨文林老师在教师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培根铸魂、启智润心,他把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人生的理想,承续优良家学家风,以前瞻眼光求真务实,以职业忠诚坚守如一,故而“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”,守望春秋冬夏,风雨同行,引得和煦微风,树阴乘凉,迎来金黄硕果,骄人业绩。在杏坛耕耘的平凡岁月里,做到了明大德,守公德,严私德,其才方能用得其所,他用自己高洁的操行和淳朴的情感,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历届学子爱戴的纯粹而高尚的人。(指导老师;张新民)